第一节 游 泳 课 教 学 细 则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校凡开设体育课班级的本、专科生,都要开设游泳课。为保证安全,学会游泳,顺利完成游泳教学任务,特制定游泳课教学细则。
一、每年游泳教学前,学生必须到校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再到任课教师处交费办证。学生患有不宜游泳的疾病如心脏病、传染病、皮肤病、中耳炎等,不能上游泳课。
二、上第一次游泳课时,应向学生讲解入池须知、游泳课教学细则,游泳管理规定、游泳池安全细则及有关要求。师生均应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自觉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并相互监督。
三、上游泳课必须在任课教师带领下整队入池,迟到学生必须持游泳证,向游泳池值班人员讲明情况,经任课教师认可后才能进入。非该次游泳课班级的学生一律不准入池,游泳池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把关。
四、任课教师应严格考勤,每次课对入池人数、下水人数、起水人数和出池人数均须在花名册表上准确的登记。学生中途离池耽搁和再入池必须向教师报告,不假早退者,按旷课处理。
五、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各教学班应按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会泳、半会泳和会泳三大组,由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每大组分为若干小组(2~3人一组),选好小组长,落实责任,加强安全防范。
上述分组应如实反映其泳技进步提高的动态情况,教师应适时地将“不会泳”而进步为“半会泳”,由“半会泳”而变成“会泳 ”的学生提升到相应的组别中,以体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对不会泳、半会泳和会泳三组,按其水位从浅、中、深水区方向排列,各教学班应在划定区域内教学。
七、游泳教学的目的是教会不会泳和半会泳的同学,以及改进会泳同学的技术动作。在集体教学后的分组练习中,大力倡导能者为师,互帮互学。同时强调安全。不会泳和半会泳的同学严禁到深水区学游泳,并作为铁定纪律,师生均应立即执行。
八、游泳中遇危险情况,应立即呼救,就近师生应全力救护。
九、有伤病等不能入水上课的同学,在随课陆上见习的同时,并履行安全值班职责。
十、体育学院负责人和教学委员会不定期检查教师在游泳教学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杜绝隐患,确保游泳课教学安全。
第二节 游 泳 教 学 的 两 个 重 要 步 骤
一、熟悉水性教学法
游泳是水平运动,直立运动与水平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其一,由于水的浮力,人体有失去自身重量的感觉。水的阻力比空气的阻力要大800多倍,这样还要克服和利用水的阻力,如果游泳技术不合理,游进的速度会很慢。其二,由于水的压力,造成了呼吸困难,游泳是用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技术要比在陆上运动复杂得多。其三,由于胸腔的原因,人体下肢的比重比上肢大,浮心靠近上身,重心靠近下肢,在漂浮时易出现下肢下沉的现象。要使身体成水平姿势,并保持平衡,可以改变身体的姿势来调整浮心和重心的位置,如将两臂伸到头前时,重心和浮心就接近于一条垂线,身体也就能保持平衡了。根据上述特点,教学开始不是先教给初学者掌握游泳姿势,而是先教会学生如何熟悉水性,为学习游泳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1. 呼吸法
(1)扶池槽或在同伴帮助下,深吸气后闭气,然后慢慢下蹲把头全部浸入水中。
(2)在水中闭嘴慢慢地吐气,一直到吐完,然后直立在水面上吸气。
(3)把头浸入水中后,连续做到有节奏的吸、闭、吐气,进行重复多次练习。
2.浮体法
(1)抱膝浮体练习。深吸气后,下蹲低头抱膝,自然漂浮于水中。
(2)展体浮体练习。成俯卧姿势漂浮水中,两臂、两腿自然分开。
3. 滑行法
(1)蹬边滑行练习。
(2)蹬底滑行练习。
二、辅助教学法
辅助教学法,就是借助外力进行的教学方法。因为水的浮力作用,使人待在水中的重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10%,在水中练习时,要充分利用浮力,在扶助下进行教学。
l. 扶壁法
练习蛙泳,一手拉池槽,另一手支撑池壁,身体平卧水中,两腿做好收、翻、蹬、夹、停的动作;练习仰泳,两手反握池槽或池壁做仰泳腿的打水练习,要求膝和脚不露出水面;练习爬泳,平握池槽成水平姿势,两脚伸直屈腿做打水练习,要求展髋,大腿带小腿发力。
2. 托扶法
练习仰泳时,在同伴手托脑后帮助下做漂浮与打腿练习,帮助者还可抱住双腿,做仰泳臂划水练习;练习蛙泳时,一手托腹部,另一手扶腰背,做腿、臂、呼吸完整技术练习。
3. 牵引法
练习蛙泳时,可采用双人练习,一人牵引练习者双手,另一人做蛙泳蹬腿练习,可走动练习;练习仰泳时,也可采用双人练习,一人牵引练习者双手,另一人做仰泳腿的打水练习,边练边走。
4.撒手法
采用双人练习时,帮助者抱住双腿或扶住腰腹练习时,练习者练习腿与臂的配合时,帮助者用力向前推送(撒手)练习,使练习者借助惯性向前游进。
第三节 重 要 的 十 条 游 泳 教 学 安 全 措 施
一、下水前:
要了解气温和水质情况,以及深、浅水区的水线标志是否明显稳固,池边四周地上是有否青苔和容易刺破皮肉的东西,池底是否有滑溜物和尖锐物等。还要准备好救护工具,如救生圈、竹竿、浮板、一头系有漂浮物的绳索等。
要进行水上安全与卫生常识教育:1、教师不在时,不能下水;2、只能在指定的区域内练习;3、以组为单位,游泳练习时均按同一方向划进。做完一个练习后,即在指定的地方站好(组长负责)或上岸观看,发现少人立即报告老师;4、不做跳水动作,练习时要让其它同学看清方向以防撞及池壁和别人;5、水池中严禁打闹;6、水池中不能随地吐痰、大小便;7、告诉学生出水后眼睛红痒、耳朵进水、鼻子不舒服的处理与预防方法。
要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一般以3-5人为一组,选出组长,负责安全及辅导工作。
要统计好人数,了解学生身体情况,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羊痫风及各种传染病者,女生在月经期间的,都不宜参加游泳练习。
要使学生明确各种信号,重点信号用哨子,一般信号用手势发出。设立安全了望哨。
二、练习中:
要组织好秩序,初学者一般是分组下水,有基础的可依次下水,返回时从池边走到出发地,注意安排好水线,以免学生过于拥挤或游泳方向不一致而发生头部和鼻子的碰伤。
要随时核对人数,初学者下水每做一种练习,要清点一次人数,并观察学生的身体变化,发现异常者应立即带其上岸休息或医疗。
要把技术、纪律较差的组安排在靠近教师的地方。
三、上岸后:
要集合检查人数,如遇人数缺少应马上寻找。
要做好卫生工作。鼻子不舒服只能擤;眼睛红痒用清水洗,滴消炎眼药水;耳朵进水能用跳控法、吸引法把水弄出;饮水要少量多次;冬季应及时进行热水淋浴等卫生常识。
第四节 游 泳 教 学 安 全 “五 要 素”
一、准备工作要充分。课前教师要认真了解游泳水域的水质和有没有杂物等情况,下水前一定要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心里和生理上适应游泳的需要,预防水中抽筋。
二、教学组织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设置安全员,使他们能观察到面上的情况。绝对禁止在水中打闹、做侵人入水的危险动作。
三、特殊学生要注意。对一些患有晕水、贫血等病症的特殊学生,要区别对待,细心安排,还要使他们知道在自已身体不适时的处理方法,并对在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示,增强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四、教师观察要仔细。在练习中发现学生面部发乌、发紫,出现紧张、恐惧情绪,动作僵硬、不协调、吃力等不正常情况,要及时让学生上岸休息。
五、器材利用要恰当。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用浮球、浮板、救生圈等辅助练习器材,在浅水区域进行练习,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章 游泳常识
第一节 游 泳 的 安 全 卫 生 常 识
游泳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技能课程。到游泳池游泳或上课都必须十分注意安全,自觉遵守游泳安全和卫生守则,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和传染疾病。
一、安全第一
切实确立安全第一思想。俗话说:“人命关天”“水火无情”“欺山莫欺水”。游泳是与水打交道的运动,切记安全第一,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慎之又慎。
对于游泳安全必须反复地进行宣传教育,体育教师在每次上课时都要强调,并且在备课时要备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学生必须切实遵守安全规定。游泳池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按规定配备合格的救生员和救生器材与设施,认真制定安全制度(规定)并严格执行。
游泳活动,最好是有组织地进行,或三五人结伴前往,不要独自行动,尤其是在天然水域更不能独自游泳。在游泳时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同去同返,中途离开时应有所交代。有组织的游泳,如上游泳课,教师需严密组织,经常检查人数,措施要落实。
二、选择安全卫生的游泳场所
首先尽量选择人工游泳池。人工游泳池的管理比较规范,池水经常消毒、排污和过滤,清晰度较高,深水和浅水有明显标志。
如果到自然水域游泳或上课,一定要先了解水深,水下有无水草、淤泥及旋涡、暗流,了解水质是否清洁等情况,选择合适水域游泳。如在海边游泳,则要了解潮汐规律,摸清涨潮、退潮时间,尽量不要远离海边。
三、游泳前严格体检
游泳前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防止患病者游泳时发生事故,同时也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癫痫、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皮肤病、红眼病、精神病、中耳炎、发烧、开放性创伤者,都不宜游泳。妇女月经期游泳要采取卫生措施,未采取措施不宜下水。
四、饮酒、饱食后和饥饿、过度疲劳时不能游泳
饮酒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处于过度兴奋或抑制状态,酒后游泳容易发生溺水事故。饱食后游泳会减少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使消化器官功能降低,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由于水的温度和压力会使胃肠的蠕动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胃痉挛,出现腹痛或呕吐。因此,饭后不要马上游泳,一般需相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下水。饥饿时游泳也不好,因为空腹时人体血糖含量下降,游泳时易发生头晕或四肢无力现象,甚至有昏厥的可能。在剧烈运动或大强度体力劳动后,身体已经感觉疲劳,肌肉的收缩及反应减弱,动作不易协调,如果马上游泳就会造成疲劳的积累,容易引起抽筋,发生溺水事故。因此,在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后,应休息一会儿待体力恢复正常后再游泳。
五、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使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增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相应加大,灵活性也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身体更好更快地适应游泳运动的需要,同时,对防止抽筋、拉伤也有积极的作用。
游泳前的准备活动,一般可做广播操、跑步、游泳模仿动作及各种拉长肌肉和韧带的练习,特别要活动颈、肩、腰、髋、膝、踝、腕各部位的关节。
准备活动后稍事休息,然后用冷水淋浴,从头到脚冲洗全身才能下水游泳。这是保持游泳池水质清洁的重要措施,也是为了使游泳者在下水前先适应冷水刺激,以避免突然下水遭意外。
六、量力而行不逞能
下水游泳时,初学者应在浅水区域活动。已会游泳者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好胜逞能,应合理安排运动量,当自感身体有异常反应时,如头晕、头痛、胃痛、恶心或呕吐时应立即上岸,擦干身体,休息到恢复后再下水。如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和技术,因而远游,结果无力返回,容易造成溺水事故。
在游泳时要避免一切危险动作,如在浅水区跳水、互相打闹、过长时间地憋气潜水、在湿滑的池边奔跑追逐等,均应避免。
七、自救和呼救
游泳时,如遇抽筋,应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应立即上岸或在水中自我解救抽筋部位,与此同时,也可呼救,以便周围的人及时来救助、救护。如发现他人抽筋或溺水时,应迅速过去救护,并同时大声呼救,让周围的人能来与你一起抢救。
八、遵守公共卫生,文明游泳
游泳时应讲文明,不要穿内衣裤下水,不宜穿白色、浅黄色等浅色泳装游泳。应自觉遵守公共卫生,不向水中吐痰、便溺和抛弃杂物,以免污染水质,损害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九、预防眼、耳疾病
由于水中有杂质和细菌,游泳者容易产生眼、耳疾病。
要预防眼病,除要选择干净的游泳场所进行游泳外,还要注意维护公共卫生,经常进行游泳池水净化处理和水质检验。游泳后要向眼中点氯霉素眼药水或金霉素眼药膏,切勿用脏手乱擦眼睛,以防挫伤结膜,或使细菌进入眼内。
游泳出水后,应及时冲洗身体,然后擦干,穿上衣服,以防感冒。及时滴眼药水,预防眼病。稍作休息后,再进食或进行其他活动。
夏季游泳,不仅可以清凉降温,还能起到锻炼的作用。但如果不注意保护耳朵,就很容易引发中耳炎。如果在游泳后,出现耳部不适,甚至有耳痛、耳流脓、发热及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请立即到医院检查,这都是急性中耳炎的征兆。就如何在戏水时保护好耳朵,建议:
1、经过检查,患有中耳炎的人不宜参加游泳等水上运动。
2、在游泳时,最好在耳内塞上东西,尽可能使池水不流进耳朵。但要注意塞的时间不宜过长,取出后要将耳道内擦拭干净。
3、游泳时如果鼻子呛进水,建议按住一个鼻孔轻轻将水擤出,或轻轻咳嗽、打喷嚏,千万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以免将污水或鼻涕鼓入中耳引起发炎。
4、游泳后应及时清理外耳道内积水,可使有积水的一侧耳朵向下,用手轻轻拍打头部,或用同侧腿作单腿原地连跳动作,让水流出。
5、游泳后,要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出水后应擦干身子,披上浴巾或衣服,以免受凉感冒,造成急慢性中耳炎或鼻炎。因为咽鼓管使口、鼻、耳相通,感冒后鼻部内潜藏的细菌就会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第二节 自 我 救 护
游泳救护技术包括他人救护和自我救护。所谓自我救护是指溺水者在没有他人救助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而获救的救生技术。掌握水中自我救护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排除险情和争取时间等待他人救护。
游泳者在水中遇到意外事故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实在不行时,发出呼救信号,以便及时得到同伴或救生员的救护与帮助。
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自我救护方法:
一、解除抽筋
在游泳中,有时会发生抽筋。抽筋是肌肉突然发生强直性收缩,同时产生剧痛,破坏了正常的动作节奏,此时如果游泳者惊慌则易发生溺水事故。
游泳时,抽筋的常见部位是小腿、手指、脚趾、大腿及胃部等。抽筋原因主要是下水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各器官及肌肉组织没活动开,下水后突然做剧烈的蹬水和划水动作。另外,由于水凉刺激肌肉突然收缩而出现抽筋。游泳时间长,过分疲劳及体力消耗过多,机体大量散热或精神紧张,游泳动作不协调等情况下也会出现抽筋。
预防抽筋的方法:充分做好游泳前的专项准备活动,容易抽筋的部位多活动一些,也可以在大小腿、脚趾及腹部等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与放松;下水前用冷水冲洗,既卫生又能使身体适应冷水刺激;游泳时间要根据自己体力和技术情况而定,不宜过长,上岸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更衣。
解除抽筋部位的方法,主要是拉长抽筋的肌肉,使收缩的肌肉伸展和松弛。具体方法如下:
1、解除小腿和脚趾抽筋法
若因水温过低或疲劳产生小腿或脚趾抽筋,则可使身体成仰浮姿势,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将抽筋肢体的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使抽筋腿伸直,同时用同侧手掌压在抽筋腿的膝盖,帮助抽筋腿伸直。另外,若情况减轻时,可用另一腿踩水,另一手划水、帮助身体上浮并向岸边游近,上岸后用中、食指尖掐进承山穴(在小腿后面正中、排肠肌两侧肌腹交界的下端)或委中穴(在窝横纹的正中点)进行穴位按摩,帮助恢复正常。
2、解除手指抽筋法
两手抽筋时,应迅速握紧拳头,再用力伸直,反复多次,直至复原。如单手抽筋,除做上述动作外,可按摩合谷穴(在第一和第二掌骨中间陷凹处偏食指侧)、内关穴(在手腕掌面横纹上二寸肌腱之间陷凹中)、外关穴(在手腕背面与内关相对处)。
二、呛水的预防与处理
游泳时从鼻腔或口腔进入呼吸道,影响了呼吸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引起的咳嗽,称为“呛水”。
呛水的预防与处理的方法:游泳者在游泳时应注意练习和掌握正确的水中呼吸动作,在水面上用嘴吸气,吸气结束后应有一瞬间的憋气,然后在水下用嘴鼻呼气(千万不要在水中吸气),没有呼完的气可在水面上换气前迅速呼出,紧接着做吸气动作。此外,掌握正确的避浪技术也可避免呛水。在出发、滚翻转身前,要吸好气,在水中进行动作时不要吸气,当爬泳前滚翻转身过程中头朝下时,鼻要向外呼气,不能吸气,否则很容易使水进入鼻中产生呛水。如果已经呛水了 ,也不要心慌,应迅速调整呼吸,或使头露在水面做几次水面游泳动作,也可以做原地踩水动作,休息一会儿即可恢复正常,也可顺势将头没入水中,稍憋一口气,再在水下深吐气,再抬头换气,以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
三、遇翻船的处理
人在乘船、钓鱼或过桥时,有时会因意外事故而落入水中,导致溺水。如大、小船只相撞,船上人多拥护或交换坐位时失去平衡,以及遇风浪等。倾覆的木船一般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落水的有人可以在水中抓住船舷向左右摇摆,使之翻回原状,再把水舀出后上船。如船大,一时翻不过来,则不要远离,可以抓住船舷或爬上船背,设法使船靠岸或在水中仰浮,双手在体侧做“∞”字形摇橹式自救划水,等待救援船只来救护。
四、遇风流的处理
在江河湖海游泳常会遇到风流。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涌浪,这种浪顶圆、波谷深、起伏大,比较有规律。涌浪产生的原因较多,除风的作用外,轮船经过时也会形成。另一种是风浪,这种浪的外形多不规则,峰顶常破裂成白色的碎浪,它使游泳者容易呛水和不易辨别方向。在游泳中遇到风浪时,不要害怕,应沉着迅速地判断风浪的方向、速度和大小,以便掌握好呼吸时机。如浪从正面打来,可在浪来之前深吸一口气,接着低头闭气,浪过抬头换气。浪从侧面涌来,则头转向另一侧吸气。如果遇到不规则的小风浪时,可将头部适当地抬高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呛水。总之,在风浪中游泳时要注意呼吸方法,做到浪来低头闭气,浪过抬头吸气。
五、遇旋涡的处理
在江河中凡是使水流的方向和速度突然改变的地方,都容易出现旋涡。如在江峡急流、两条河流交汇处、桥梁水闸下游、排水管的出水处、地下水道进入口附近,或在水底有岩石突出和有其他水下障碍的地段等。旋涡的中心呈凹形,可将物体卷入水底。游泳时发现旋涡应尽量避免。如已经接近,应顺着旋涡的外沿,用爬泳姿势迅速游出。如果不慎被旋涡卷住,应保持镇静,立即使身体平卧在水中,用爬泳或侧泳冲出旋涡,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潜入水中,以免发生危险。
六、遇淤泥、水草的处理
在江河湖泊缓流地带,靠近岩边或浅滩处多有淤泥。游泳时要避免到这些地方去,如果不慎陷入淤泥,千万不要采取单脚站立企图拔出另一只脚的办法,那样会越陷越深。这时应使身体俯卧水面,用两手在体侧做连续快速向下用力压水的动作,同时脚尖自然伸直,并轻轻向上移动,使其脱离淤泥,然后从原路退出淤泥地带。
水草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它不会自动缠人,游泳时只要避开它就行了。万一碰到水草,身体应仰卧,最好用手拨水前进。如被水草缠绊,要保持冷静,切勿乱动,并喊同伴协助解脱,或自行解脱,然后从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