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位定位
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安全员,在学院心理工作站、辅导员双重指导下,以运动健心为特色,协助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警与朋辈支持,营造积极阳光的班级心理生态。
二、工作内容与任务清单
(一)心理宣传
1. 每月至少组织1次心理+体育主题微活动(情绪接力跑、静心拉伸、运动打卡挑战等),提升同学心理保健意识。
2. 转发学院心理推文,确保班级同学覆盖率100%;重要通知(预约通道、心理月活动)需二次提醒。
(二)动态排查
3. 每周填写《班级心理晴雨表》,重点关注学业困难、伤病、失恋、家庭变故、就业焦虑等高风险学生,发现异常24小时内口头+48小时内书面报告辅导员。
4. 学期初、末及春秋季心理危机高发期,配合完成心理普测、一对一访谈与跟踪回访。
(三)朋辈支持
5. 建立倾听—支持—转介三步法:
① 倾听:运用积极关注、开放式提问收集情绪;
② 支持:提供运动减压、呼吸放松、时间管理小技巧;
③ 转介:对疑似中重度心理问题(持续2周抑郁、失眠、自伤言论等)立即引导校心理中心或医院,并同步辅导员。
6. 晚点名、宿舍走访每月不少于2次,重点宿舍(混合作息、曾有冲突)需单独记录。
(四)活动组织
7. 开学2周内制定《班级年度心理活动计划》,包含:
- 1项体育特色团辅(如越野+正念)
- 1项心理主题班会(世界精神卫生日、3·25善爱我等)
- 1项志愿公益(心理公益跑、旧衣捐赠)
8. 活动前提交方案,活动后3天内上交新闻稿+5张高清照片+总结表,统一归档至学院云盘。
(五)自我成长
9. 必须参加学院每月心理例会、每学期至少1次校心理中心技能培训;缺勤需提前书面请假。
10. 阅读运动心理学或朋辈辅导书籍每年不少于2本,并撰写800字以上学习心得,纳入年终考核。
三、工作流程图
发现个案→ 初步评估(心理委员) → 填报《危机预警单》 → 报辅导员+学院心理工作站 → 联合干预(校心理中心/医院) → 持续跟进 → 归档封存
四、工作权限与禁忌
1. 有权调配班级活动经费中用于心理建设的部分(不超过总经费30%)。
2. 有权进入宿舍进行心理走访,但需2人以上同行并提前告知。
3. 严守保密原则,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公开其个人信息;但涉及自伤、伤人、重大疾病时,可突破保密实行强制报告。
4. 禁止:
擅自诊断或随意贴标签;
单独留宿异性同学进行辅导;
向非相关人员散布负面情绪与案例细节。
五、考核与激励
1. 考核周期:每学期一次,采用自评+班内满意度测评+辅导员打分三级制,满分100。
2. 关键指标:
心理晴雨表提交率100%(20分)
班级活动参与率≥80%(20分)
危机事件及时报告率100%(30分)
宣传稿件、照片、总结完整度(20分)
培训出勤率≥90%(10分)
3. 结果运用:
≥90 分授予优秀心理委员证书,推荐参加省级朋辈辅导大赛;
70-89 分合格,可续任;
<70 分予以约谈、补训或更换。
六、附则
1. 本职责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体育学院心理工作站负责解释。
2. 未尽事宜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校心理委员管理办法》执行。
体育学院
2020年9月

